英國醫療|17歲少女連月不適 求醫7次連遭6名醫生誤診身亡
撰文: 羅嘉欣
發布時間: 2024/10/08 11:42
最後更新: 2024/10/16 16:59
【膊頭痛/疲倦/面部腫脹/癌症/誤診/非何杰金氏淋巴瘤/血癌/病逝】癌症奪去不少人的生命,且越趨年輕化,切忌因為年紀尚輕而掉以輕心。英國一名17歲少女連月感到不適,在家人陪同下求醫7次,不料卻連遭6位醫生誤診,甚至其母親表達憂慮時更被認為是杞人憂天。雖然第7位醫生發現少女的異狀並立即轉介她接受進一步檢查,但她最終仍因癌症病逝,令人遺憾。
最新影片:
綜合外媒報道,17歲的Ruby Fuller最初因為連續幾周感到不適,出現膊頭痛、疲倦及面部腫脹等症狀而先後求診7次,一共看過6位醫生,然而每位醫生都將其症狀歸咎於受天氣影響、壓力太大、過敏等問題,並為她處方了抗組織胺和類固醇。如此擾攘了3個月,她的症狀卻仍未得到改善。
據報,Ruby的母親Emma Jones曾經上網搜尋女兒的病徵,結果發現非常嚇人的可能性,但當她向醫生直接表達自己的憂慮,詢問「會不會是癌症?」時對方卻一笑置之,表示「不會發生在17歲的孩子身上,她太年輕了」。
之後Emma再帶Ruby預約第7位醫生,希望可以找到引起女兒不適的原因。她表示:
當醫生笑著說不可能是癌症時,我本來應該鬆一口氣,但她(Ruby)的症狀卻持續惡化。
而第7位醫生因為對母女二人短時間內多次求診的行為感到奇怪,於是花了半小時很有耐性地問症,並格外仔細地為Ruby進行檢查,終於發現她的頸上出現硬塊,腹部亦有不尋常的瘀痕,更同時出現高血壓的問題,立即轉介她接受專科醫生的進一步檢查。
數日後報告出爐,結果顯示Ruby患上第3期「非霍奇金淋巴瘤」,確診時其胸腔內已有一個3吋半大小的腫塊,隨時可令她停止呼吸。儘管Ruby之後進行了數個月的化療及幹細胞移植,病情亦一度好轉,但癌症隨即以血癌的形式復發,且來勢洶洶、無法治癒。
知道自己命不久矣,Ruby選擇在家中進行寧養治療,與家人和愛貓度過最後的日子,一起回憶去過的地方、最好吃的朱古力布朗尼等。她最終於2020年5月,即被診斷患癌10個月後、血癌出現後22日離世,年僅18歲。
報道指出,英國每年有38.5萬宗癌症新症,但當中只有少於100宗病例涉及25歲以下的年輕人。當地慈善機構「兒童癌症和白血病小組」(Children’s Cancer and Leukaemia Group,CCLG)的首席護士Jeanette Hawkins就認為,這可能是導致醫生對年輕患者掉以輕心的原因:
一位普通科醫生可能每執業5至10年才會遇到一名兒童癌患者,因此就算求診的兒童出現癌症徵狀,他們也傾向認為不會是癌症。
而Ruby的父母近日亦與慈善機構合作,希望女兒的案例可以令當地的醫生及公眾更警惕兒童癌症。
更多相關報道:醫療事故|女大學生水腫變胖求醫 慘遭醫院誤診腎病 治療5日後不幸身亡
同場加映:淋巴癌:被稱為「沉默的癌症」
據香港防癌會及智友站資料顯示,淋巴瘤是淋巴系統的癌病,當人體內的淋巴細胞發生惡性病變時,它們便會在淋巴腺內不斷增生,形成腫瘤。淋巴瘤主要可分為「霍奇金淋巴瘤」和「非霍奇金淋巴瘤」2大類,當中以本港第8號癌症殺手「非霍奇金淋巴瘤」較為常見,可從身體任何部位發病,且較無跡可尋,並可歸納為慢性、惡性和高度惡性淋巴癌3大類。其中惡性淋巴癌和高度惡性淋巴癌患者的病情發展相當迅速,如果得不到適當治療,患者有機會在數月間失去寶貴的生命。
病徵易與其他疾病混淆
淋巴癌的病徵通常都不太明顯,而且十分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,其中最常見的6大病徵如下:
若癌細胞經已擴散至骨髓並且損害造血系統時,患者更會出現貧血、瘀腫及感染等現象。可是,這些徵狀亦有機會與其他疾病的徵狀相似,未必與淋巴癌有關。所以當發現以上種種徵狀持續出現時,患者應當及早求醫診治。
醫學界至今仍未完全了解淋巴癌的成因,但近年研究報告顯示,以下一些風險因素會增加患淋巴癌的機會:
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曾接受訪問表示,淋巴瘤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,近來有不少案例更是歸納在20至30歲族群之中,年齡層非常輕。雖然年輕患者較容易治癒,化療長遠可能會對心肺造成損害;反觀65歲以上年長者,但年紀、身體狀態,以至劑量標準難以掌握,根治機率也相對較低。
要預防淋巴瘤發生,應保持規律生活、不熬夜、不抽煙喝酒、適量運動、均衡飲食。尤其當出現身體異狀時,應盡快就醫檢查,早期發現、趁早治療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